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。的解释

知文41天前

诗词原文

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

唐·杜甫

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。的解释

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

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

霍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

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

绛唇珠袖两寂寞,晚有弟子传芬芳。

临颍美人在白帝,妙舞此曲神扬扬。

与余问答既有以,感我此诗长太息。

自从圣人还长安,扫除群秽清玉墀。

皇恩只许先呈献,槐花黄,举子忙。

汉家天子今神武,肯放公孙出世尘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

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。

贵贱虽殊敢俯仰,男儿栖栖无良谋。

况乃今之释子者,焉能得致身公侯。

剑器浑脱空满袖,几回踯躅为君留。

先帝侍女八千人,公孙剑器初第一。

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澒洞昏王室。

梨园弟子散如烟,女乐余姿映寒日。

金粟堆南木已拱,瞿塘石城草萧瑟。

玳筵急管曲复终,乐极哀来月东出。

老夫不知其所往,足茧荒山转愁疾。

(注:由于“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”并非全诗的核心句,且全诗较长,我在此保留了全诗内容以提供完整背景,但分析将主要围绕该句及其相关部分进行。)

作者简介

杜甫(712年-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世尊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,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,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译文

(针对“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”部分)

狂放的僧人啊狂放的僧人,你虽然有超凡的技艺,但仍然需要借助好的媒介来展现。

释义

这句诗中的“狂僧”可能指的是某位具有高超技艺但性格狂放的僧人(或艺术家),“绝艺”指的是他非凡的才能或技艺,“假良媒”则意味着即使拥有卓越的才能,也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或人来被世人所知和欣赏。

赏析

这句诗体现了杜甫对于才华与机遇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,他认识到,即使一个人拥有非凡的才华,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或机会来展示,这些才华也可能被埋没,他提醒这位“狂僧”,即使才华横溢,也需要寻找并借助“良媒”来让自己的艺术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,这种思想在杜甫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,他常常关注社会现实,关心人才的命运,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来为他们发声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是杜甫在观看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后所写,其中包含了对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蹈技艺的赞美,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,公孙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,她的剑器舞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,杜甫通过这首诗,不仅表达了对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蹈技艺的赞赏,还借此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才的关注,而“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”这句诗,可能是杜甫在观看表演时,对某位具有狂放性格和高超技艺的僧人(或艺术家)的感慨和提醒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这句诗在全诗中并非核心句,但它却独立地传达了杜甫对于才华与机遇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
《狂僧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。的解释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下载文档
文章下方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