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原文
议狱
唐·白居易
徒知得意快恩雠,峻文未肯持平例。
冤气此时应已散,新冤旧恨却重生。
作者及朝代
作者:白居易
朝代:唐代
作者简介
白居易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,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被誉为“人民诗人”,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,但始终秉持着忧国忧民的情怀,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,表达人民心声,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。
译文
只知道凭借权势得意地报复恩怨,对于严酷的法令却不肯秉持公正的原则,冤屈之气此时或许已经消散,但新的冤屈和旧日的仇恨却又重新滋生。
释义
徒知得意快恩雠:只知道凭借权势或地位来报复恩怨,快意恩仇。
峻文未肯持平例:对于严酷的法令或判决,却不肯秉持公正的原则,不能做到一视同仁。
冤气此时应已散:冤屈之气或许在此时已经消散,但暗示这只是暂时的。
新冤旧恨却重生:但新的冤屈和旧日的仇恨却又重新滋生,说明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议狱”为题,通过讽刺的手法,揭露了当时司法制度中的不公现象,诗人以犀利的笔触,批判了那些只知快意恩仇、不顾法律公正的权贵,首句“徒知得意快恩雠”直接点明了权贵们的自私和偏见,次句“峻文未肯持平例”则进一步揭示了他们在法律面前的不公,后两句“冤气此时应已散,新冤旧恨却重生”则通过对比和暗示,表达了诗人对司法不公的深深忧虑和对社会正义的渴望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密切相关,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后期,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、政治腐败加剧的时代,他亲眼目睹了权贵们凭借权势欺压百姓、司法不公的现象,深感痛心,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忧虑,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,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,旨在揭露和批判司法制度中的不公现象,呼唤社会正义和公平。